欢迎光临 公魁教育官方网站Welcone to NBS Survey Office in Nanning
咨询热线 15277183717

课程介绍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考试信息 > 公务员考试 > 地方公务员 > 备考资料 > 申论备考 > 正文

公魁教育命中2018年区考大文章主题

更新时间:2018-10-14 20:37:00点击次数:10214次字号:T|T

2018年广西区考笔试落下帷幕。购买了公魁教育考前预测卷的朋友们有喜了!!

考前,公魁教育编制了五套预测卷,其中两套的大文章主题是:文化。

2018年4月14日下午2点,接到A卷的朋友眼前一亮:大文章的主题就是“文化”--活着的历史是文化,死去的文化是历史:赫然就是公魁教育预测卷的主题。

公魁的智慧如此见之一端!公魁对信任的朋友的回报是如此响亮和靓丽!

下面,是两套原卷!

2018年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预测卷一

(公魁教育)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满分为100分。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栏。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当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并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放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资料1:最近,公魁村李老汉话语特别多。这个活了快一个世纪的老头用抖颤的右手大拇指按下了自家确认的20多亩山林地。

“好啊”!这一下子就确定了70年的经营权,我的孙子都可以放心在自家的林地里种果树、栽甘蔗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了改革。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村依法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1年4月政务院在《关于适当地处理林权,明确管理保护责任的指示》中指出:在确定林权归属的基础上,由县级人民政府发给林权证书。农民从此拥有了自已的土地和山林,焕发出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

1953年开始,全国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林业和农业一起走上合作化道路。1955年11月《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农村各类山林、果园、竹林等的经营形式作出原则规定。从互助组到初级社然后到高级社,逐步把农民个人所有的山林变成了个人和集体共同所有,农村林业逐步由分散经营转向集中统一经营。

1958年中央颂布《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开展。1960年《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对农村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必须实行“四固定”,固定给生产小队使用,并且登记造册。1961年《中共中央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针对确定山林权属,提出 必须坚持“谁种谁有”原则。1966年开始“文革十年动乱”,再次将房前屋后以及自留山的林木全部归集体所有。人民公社时期20来年,山林权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实行乡村林场统一经营,成为集体林业的基本制度和主要经营形式。

1979年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农村林权改革进入新的探索发展阶段。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开展了以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三定”工作。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颁布,确定“取消木材统购,放开木材市场,允许林农和集体的木材自由上市,实行议购议销”,集体林区林木材经营进一步放开。1987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管理,坚决制止滥砍滥伐的指示》,要求“严格执行年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集体所有集中成片的用材林凡没有分到户的不得再分”、“重点产材县,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和进山收购”。之后,各地整顿、强化森林资源管理秩序,木材流通再未放开。1992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个林业改革试验区开展了山地开发制度、林政资源管理、木竹税费、林产品流通市场、林业股份合作等一系列触及林权制度的改革实践,起到了典型示范、探路子、出经验的作用,但没有形成以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全局性的改革大势。

时间进入2003年,中央林业决定颁布,确定了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大政方针,对林业进行了科学定位,实现了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从法律上规定了农村土地依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集体林权制度进入深化改革实质性推进阶段。福建、江西、辽宁等省率先进行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大胆探索,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重新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林权改革进入深化阶段。

2015年开始,各级逐步加大林地边界的核实,林权证的核发力度。至此,我国林权改革基本完成。

资料2:“这项工作太难了”!公魁乡负责林权改革的刘副乡长最近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可事情还是僵在那里。

安冲村有两家大姓,一姓谭、一姓张,家族观念延续至今,因为家长里短的事,两姓不时扯皮打架。这次,又因为林权的问题差点酿成族群打架。

事情的起因说简单又简单,说有点复杂又复杂。

谭族的谭新与张族的张汉两家的林地相邻。以往,因为林地没有多少的经济利益,大家对两家林地的边界问题看得比较淡,有的时候,你家在边界砍一棵树,他家在越界种一小块玉米地,双方都没有理会。几十年下来,边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有些标志性树木被砍掉了,有些走向因为开垦种植变形了。“要找到原始的边界,确实有点难”。

可现在不一样了!这林地确权一下子就是70年,这可是关系到今年林地的使用问题和经济问题,双方因此闹得不可开交。

最初开始是两家互相吵,后来发展到双方家族的人参与进来,越吵越凶,越吵人越多,越吵理难清。

村里把事情反映到乡里。刘副乡长再次充当了救火队长,出面调解。

这样的事情调解难度非常大。刘副乡长介绍说:1985年那次的的林地改革,就是队里随便划个界线,没有立下文书,而且好多家庭的老人都不在了,作为晚辈,对林地边界也不是很清楚。现在突然要一下子精准到位,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事情还是需要解决。

乡里对如何推进林权改革定下了几条措施。坚持依法办事,对村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法律宣传,帮助村民提高认识,做到有矛盾依法处理。坚持充分调解。对能够找到证明证据的,以证明证据说话;找不到了的,积极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让大家不要因为小利忘大义。此外,乡里积极发挥司法调解作用,对做思想工作解决不了的纠纷问题,由司法机关依法介入进入处理。

“现在,乡里的林权有95%已确定下来”,下一步就是发放林权证明。对于剩下的“硬骨头”,刘副乡长还是充满着信心,“只要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坚持依法,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问题,相信村民还是会理解和支持我们工作的”。

下一步,广西将按照国家的政策,放活林业经营权。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依法把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利用不会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商品林;把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公益林。对商品林,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落实处置权。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可依法开发利用。

我们相信:广西的林业发展会成为农村、农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注入新动力。自治区林业部门负责人这样总结。

资料3:广西与广东曾同为我国甘蔗的主产区。随着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广西逐步成为全国甘蔗的主产区。虽然头顶“光环”,可这个产业却让广西各级政府和蔗农苦不堪言。

2014年广西蔗糖产业发展遇到低谷。受糖价下跌影响,广西糖业受到较大冲击。糖价已经从2010-2011年榨季时的最高7080元/吨,下跌到目前的约4500元/吨,降幅约40%。2013-2014榨季,广西大部分制糖企业受糖价下跌影响而亏损。甘蔗收购价格也连续3年下调,从每吨500元下调到457元和440元,直至最近一个榨季又下调到400元,蔗农收益随之明显下降。
据介绍,广西直接种蔗农民超过850万人,涉及蔗农2000万人,甘蔗种植面积1500万亩,蔗糖问题是广西的一大民生问题。2012-2013年榨季,全区产糖79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61%。最近两三年,受食糖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影响,广西糖业受到了较大影响。2013-2014榨季,广西崇左市的农民种蔗每亩利润只有576元,不少蔗农因此产生了“种蔗无用”的想法。
在糖价“跌跌不休”的同时,广西糖业也面临竞争力不高等问题。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曾做过调研,全区80%糖料蔗集中种植在桂中旱片、左江旱片等干旱贫瘠的坡地上,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此外,制糖企业的设备、技术等与国外先进制糖企业相比也没有优势。据介绍,虽然近年来广西糖厂的单产等指标有所提高,但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基本都还是10多年前的老样子。而国外一些设备先进的糖厂,都已经配备了成熟的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在自动化高的糖厂,一条生产线只需要10多名工人,而国内设备老旧的糖厂往往需要上百人,成本和产糖质量因此都没有竞争力。
业内人士认为,白糖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但国家对同属战略物资的粮食、棉花都有补贴,蔗糖业却没有。如果不断有蔗农放弃种蔗,我国的食糖供给可能会受较大影响。有关部门可参照粮食、棉花的种植补贴办法,对种植原料蔗的农民实行补贴,提高种蔗积极性。
另外,通过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扶持的方式,加快糖厂设备升级。特别是对影响糖厂产量和质量的关键设备,更应加大投入。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制糖设备,经过消化再设计制造出更符合广西实际的国产化设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业内人士提出,应对食糖收储政策进行调整。食糖收储措施本是稳定糖价的重要手段,但近几年国家收储的食糖,70%~80%是进口原糖,占据国内糖业“半壁江山”的广西制糖企业却只得到了很少的份额。同时,我国食糖进口关税水平也仅是世界食糖平均关税的一半,造成大量进口糖涌入,应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资料4:2017年,国家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

通知明确:把推进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支持广西糖业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推进广西500万亩“双高”基地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为抓手,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和薄弱环节,明确落实主体和任务责任,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力度,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加强监督、严格考核,着力提高甘蔗机械化装备有效供给能力,改善甘蔗生产农机作业条件,探索建立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和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业服务、加工贮运运行机制,提高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糖业竞争力,促进全国食糖安全水平有效提升。

资料5:作为我国唯一既沿边又沿海的省区,广西的地理位置优越。如何把这个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直是广西各级政府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也是广西各族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陈武主席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这个最大区情、后发展欠发达这个最大特征、处于爬坡过坎提质升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动能转换提升质量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持续稳中向好”。

“我们要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有新作为,努力实现发展质量更高;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新作为,努力实现发展动力更足;在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上有新作为,努力实现发展基础更牢;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有新作为,努力实现发展活力更强;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有新作为,努力实现民生更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新作为,努力实现环境更美。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顽强的奋斗、更加不懈的努力,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资料6:“你们广西人挺厉害啊!走进南宁的大街小巷,不管是年青人还是老年人,说普通话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在广东,听到的多是听不懂的本地方言。”从北方前来南宁旅游的旅客小王挺惊讶。

这种外地人的表扬在广西本地人眼里却是苦涩:作为经济后发达地区,广西人都不愿意提起自己是“广西人”,连带着老人小孩都讲普通话。

笔者曾就这个问题与一些老人交流。

张奶奶:年少的时候,我们都是讲壮话的。后来,孩子们总说:在外地说壮话,会让人瞧不起。外地人一听就知道我们来自落后的广西。弄得我们也都在努力学普通话。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说壮话的了。这也许就是经济的相对落后带来了文化的不自信。

李大爷:要我说,壮话代表着壮乡文化,我们就要讲得理直气壮。怕什么呢?

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刘处长:我们一直坚持推行双语教学,但是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既有老师不会讲壮话的原因,也有孩子对壮语不大感兴趣有关。壮语作为壮乡文化的代表,需要进一步通过基础教育和官方的推动,使它走出壮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现在离这个目标的实现,还任重道远。

壮语传播研究王专家认为:文化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传播,文化的力量又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改革开放以前,在广东广西以北的省区,“4”是吉祥的数字,如四季发财。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发展速度挺快,在广东口音里的“4”与“死”谐音的“4”不再受到大家的欢迎,现在与“发”同音的“8”成了全国人民追捧的数字。我们广西的壮语要推广和普及,既需要大力在基础教育中加大力度,更需要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环境的支持,同时,也要发挥好“三月三”、“大地飞歌”等作用,让外地更多了解壮乡文化。只要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壮话、壮乡文化一定能够走得更远、更高。

三、作答要求

(一)广西的林权改革,伴随着国家政策变化而不断调整。请结合“给定材料1”,简要概括广西林权改革的历程。(15分 )

要求:简单、准确、具体;不超过300字。

(二)做好林权落实工作,难且艰。你是某乡办公室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2-3”,为准备在林权改革动员大会上讲话的刘副乡长准备一篇讲话提纲。

要求:全面、准确;语言流畅、方法得当;不超过300字(15分)

(三)结合“给定材料3”,分析广西蔗糖陷入困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供上级领导参考。(20分)

要求:内容准确全面,有深度、有条理,建议针对性。不超过500字

(四)材料6提到:“文化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传播,文化的力量又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请你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结合给定材料,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观点明确,认识深刻;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结合生活的具体感受,切忌空谈对策。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1)土改时期,分山分林到户阶段。(2)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山林入社阶段。(3)人民公社时期,山林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阶段。(4)改革开放时期,林权改革探索阶段。(5)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期。

在推进林权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提纲)

这次林权改革,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重新构建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推进林权改革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依法办事,通过深入的法律宣传,帮助提高认识,做到有矛盾依法处理。二是坚持充分调解。对村民有争执的问题,能够找到证明证据的,以证明证据说话;找不到了的,积极协调沟通解决。三是坚持司法调处。积极发挥司法调解作用,对做思想工作解决不了的纠纷问题,由司法机关依法介入进入处理。

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在70年的承包期内,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可依法开发利用。

关于广西蔗糖陷入困境的原因及解决建议的报告

上级领导:

受糖价下跌影响,广西糖业受到较大冲击,糖业发展陷入困境。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分析,现将主要原因和解决建议报告如下:

困境一:国际糖价“跌跌不休”。从2010最高7080元/吨,下跌到目前的约4500元/吨,降幅约40%。广西制糖企业因此亏损,蔗农收益减少。建议:对食糖收储政策进行调整,减少进口原糖的收储,增加国内糖业的份额。

困境二:广西糖业竞争力不高。全区80%糖料蔗集中种植在桂中旱片、左江旱片等干旱贫瘠的坡地上,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靠天吃饭”的格局在糖价下滑的情况下影响极大。建议:改善糖料蔗种植条件,提高产量,提高抗风险能力。

困境三:制糖企业的设备、技术等与国外先进制糖企业相比没有优势。国外只需要10多名工人的生产线,国内需要上百人。建议: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对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升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困境四:国家没有提供补贴。国家对粮食、棉花的种植有补贴,蔗糖却没有。建议:有关部门可参照补贴办法,对种植原料蔗的农民实行补贴,提高种蔗积极性。

此报告。

报告人:

四:

让文化与经济共腾飞

大家都知道:4与8这两个数字在南方、北方的不同读音,改革开放后经济强势崛起的广东,把他们对“4”“8”喜恶观念带到了全国。经济与文化的同生共振提醒我们:作为经济后发达省区的广西,既要重视经济的弯道超车,也要重视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让经济与文化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实现同步腾飞。

作为硬实力的经济,在攻城略地中起着“先锋”作用。看当今天的美国,就是靠着经济和军事这两根大棒,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而较实力的文化,起着“稳固”的作用,通过文化上的渗透,让别国他地的人民接受其思想,顺从其统治。虽然说,我们国家从来不推行霸权和侵略,但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大其经济和文化,让世界各国更多地理解和接受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就广西来说,要想经济发展赶超国内发达省区,也需要文化发力助推。

要充分认识经济与文化的共生性。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需要以经济基层作为支撑。如同我们的壮乡文化,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作为支持,就很难走出广西。这也是广西人在外地羞于说自己是广西人的原因--不想担着“落后”的标签,也是壮语流传不出广西,难以被其他兄弟省区认同并学习的原因所在。文化对经济有着推动作用。如果大家留意看中央电视节目就会发现,广东省的老百姓,甚至是一些级别比较低的官员,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说着广东本地话。为什么?就是因为广东人对自己的本地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意识,这又反过来推动了全国各地对广东经济的认可,实现了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要把“共促”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要深入挖掘广西壮乡文化,对其优秀的内容融入时代元素,赋以时代内涵,为其走出广西创造条件。我们要正视广西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性,充分发挥广西既沿边又沿海的位置优势,把握北部湾开放开发、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因势利导,在推动广西经济和文化同时走出去。这些年,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新闻媒体互动、互播,既推动了广西文化走向东南亚,也为广西经济与东南亚国家的互补对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要构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大平台。我们要学会借助国际国内两个大舞台,构建起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大平台。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要利用好广西的区位优势,东部与广东、香港、澳门联动,北面与湖南、贵州相通,西面与云南携手,构建起区域发展的平台。要发挥好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优势,积极推动广西的经济与东南亚国家的整合;要借助大地飞歌这样的平台,把广西的壮乡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民歌文化、民族文化交融,要组织好“三月三”等民歌活动,努力扩大其影响和宣传力,推动广西的经济与文化共同走出广西、走向世界,走向繁荣。

2018年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预测卷三

(公魁教育)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满分为100分。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栏。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当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并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放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资料一:又是一年“三月三”,广西各族人民不仅可以享受到三天的假期,准备长久的歌手们准备在“歌圩”大显身手。

今年的“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的主会场依然设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不少市民早早便赶来现场一睹盛况。

迎客的是“鼓会”,来自马山、东兰、南丹、灵山等地的鼓手率先敲响壮族会鼓、壮瑶铜鼓和烟墩大鼓,阵阵鼓声让人振奋。随着鼓声,壮族原生态歌唱家黄春艳、蒙骊君领唱对歌,百名“刘三姐”手持绣球齐声唱响《山歌好比春江水》,引得不少市民合唱;而在民族村里,有壮家妹的敬酒歌、拦路歌、瑶族蝴蝶歌、侗族大歌等轮番上演,把广西“歌海”的特色表演得淋漓尽致。

在民俗展演中,来自全区各地的传承人代表一展身手,舞龙、打扁担、花婆、彩架、壮族八音等相继登场,苗族跳坡爬竿、彝族打磨秋、壮族天琴、京族独弦琴等一一亮相。兴奋的游客纷纷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广西各民族民间技艺的独特艺术魅力。

当天来广西民族博物馆过节的市民,大都扶老携幼,在参与互动时也是全家齐上阵。来自黑龙江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我们一家10口人,今天全来了,我很喜欢听山歌,音调特别有意思,虽然不知道他们唱了些啥,但听着很陶醉,都不想走了。”

当天还有来自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嘉宾一同赶歌圩,各民族演员同台表演,用各自民族特有的歌舞为壮族“三月三”增光添彩。

资料二:除了山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里的各种传统技艺同样让市民大开眼界。大家可以自己拉坯做坭兴陶、学绣马尾绣,还有六堡茶、壮绣、马尾绣、钦州坭兴陶、绣球、儒供毛笔等大量传统手工艺展示。

展示区里,一种圆乎乎、香喷喷,怀里抱着珠子的可爱布娃娃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这些布娃娃叫做麽乜(读音me miē),里面的芯是艾草、菖蒲、苍术等中草药,都是我一针一线缝出来的。”介绍者是黄桂珍,来自百色,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她介绍道:在麽乜身上,还有着一个浪漫的英雄传奇故事。

在壮族传说里,龙珠是太阳的火种,太阳靠龙珠的火才能光照大地,龙则是负责照看龙珠的守护神。有天,龙珠突然失落到了右江,龙在壮族青年伯芒的帮助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找回龙珠,使太阳重现光辉。后来每到端午时节,右江沿岸的人们就会用布制成人抱龙珠造型的配饰物,称之为“麽乜”,来供奉和纪念英雄伯芒。到了现在,人们佩戴麽乜更多是起到一种象征性祈福的作用,寓意招百福、除凶秽。

黄桂珍现在已经把手艺交给了女儿,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我希望通过‘三月三’,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壮族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唱山歌、跳竹竿舞这么简单。”

资料三:对于三月三,不少人可能已经忘了它其实还是一个表达爱情的节日。以前的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到一起,小伙子会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歌词全靠即兴发挥,很考验人的应变能力。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会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小伙子则回送一样东西以示交换。

今年,民族博物馆首次推出“情定三月三”爱情体验区,再现了“壮族三月三”山歌传情、绣球传爱的传统,希望给未婚男女搭起鹊桥,也为夫妻找回恋爱时的甜蜜回忆。

这个区域也是当天人气最旺的区域之一,不少单身男女都在“爱情花廊”、“许愿树”下感受甜蜜温馨的情感氛围,在“寻缘墙”上细心寻找心目中的有缘人。在速配环节,大家还能通过对山歌、抢凳子、抛绣球等游戏互相加深了解。一片欢声笑语中,有市民感叹:“这真是最有爱的一次三月三!”

资料四:广西壮族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壮族人民素以善唱山歌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各地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歌圩”流传,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在全区范围内,有称“歌坡”“侬垌”“陇峒”“富坡”“旦圩” “巷单”等多种称呼。广西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在以宁明花山岩画为代表的左江岩画中,就以粗犷有力、朴素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先秦壮族人民聚会欢歌狂舞庆祝胜利的热烈场面。广西壮族歌圩习俗的汉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其中,清道光年间龙州举人黎中产就写有“岁岁歌圩四月中,聚欢白叟与黄童”的诗句。每年春秋两季是广西壮族歌圩最盛行的时节,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于山脚、水边,或汇合于城厢村寨,或簇拥于指定的会场,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随着歌圩文化的流传、演变,壮族歌圩成为壮族人们相互接触、交流思想、传播知识、增进友谊的娱乐 场所。

资料五:崇左市是壮族聚居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38%,是广西壮族人口最集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人称“中国壮都”。目前,

全市共有各类歌圩点349个,分布在全市的57个乡镇254个(社区)屯,可谓壮乡到处有歌圩。歌圩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每年1—4月份新春季节和8—10月秋收季节。活动规模在1000人以下的占38.6%,1000—10000人的约占57%,10000人以上的约占4%。大新县下雷霜降歌圩、天等县向都霜降歌圩、宁明县纳利坡花炮节、龙州县伏波诞、江州区左州金山节、壶关歌坡等均超过3万人。

据有关研究歌圩的专家介绍:歌圩的各种活动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大多是比较客观的壮民族生活,其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都是壮族人民自己所熟悉的,它能够感染人、鼓舞人,具有宣传教育的作用。通过山歌演唱、文艺表演等形式,把传统民族文化与各种国策民规宣传相结合,使各族群众在歌圩活动中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每年的“歌圩”,都会把党和国家发布的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政策编写成歌,进行对唱或交流;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劝导群众改正的陋习进行编曲表演,让群众通过听歌的方式,潜易默化地受到教育。

歌圩是集各种壮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人们自愿参与,自娱自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同时,歌圩蕴含丰富的民族事象及祖辈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生活知识等,在歌圩中用方言把民族文化口口相传,世代传承,是传播壮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由于地理环境所致,左江流域壮族人们居住分散,而约定俗成的歌圩给人们提供了这个机会,人们不约而同前来参与,认识不认识的人在歌圩的气氛中,通过对歌或其他方式来互相沟通感情,交流经验,以此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协调关系,促进和谐。

共同的语言,共同心理特征和共同的习俗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而歌圩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正是壮族人们共同意识的反映。歌圩里,人们会穿上本民族特色的服装,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尝本民族特色的饮食,开展本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增进民族感情。同时,赶来参加歌圩的兄弟民族,与壮族人们同欢共乐,加深彼此的情谊和团结。

古时的歌圩,姑娘们做新装、缝绣球、纳布鞋;小伙子们购买头巾、梳子、绒绳新线;家长们则准备五色糯米饭、棕粑、备好酒菜。歌圩日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现在的歌圩仍以它特有的方式刺激城乡经济的供需两旺。大的歌圩,商品交易额达600—800万元。

资料六:谈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月三”壮乡文化,大家喜忧参半。

作为“三月三”壮乡文化的代表,壮族歌圩在古代曾遭封建统治者以“有伤风化”为由下令禁歌。解放后的“四清运动”,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做“四旧”遭到禁止,壮族歌圩由此步入失传或销声匿迹,歌圩文化传承出现断裂。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歌圩这个民俗文化瑰宝才逐渐复兴。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观念的转变,听歌唱歌的手段多样化,使壮族歌圩作用逐渐缩小,面临发展尴尬。虽然“歌”也是一种知识,一种智慧,但更多地限于娱乐、消遣。现代人认为歌圩不是唯一的娱乐消遣方式,加上大多数壮族人听不懂壮语山歌,因此对山歌的热情变淡了,歌圩活动的主角由年轻人变为中老年人,歌圩的作用也不是倚歌择偶或是祈福丰收的重要方式了,那种 “唱支山歌带妹回”的情景已成昨天的记忆。“三月三”文化的作用也日益萎缩。

更为让人担忧的是,民间文艺传人的缺失,使壮族歌圩这一“三月三“文化代表难以回归本色。由于打工潮的影响,大量年轻人出去打工,广大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山歌无人唱,歌师无处传。过去歌圩场上稍微识字的人几乎每人手都会有一本书或数本用古壮字抄写的歌书。后来歌圩被当作封资修的产物禁止,歌书已残缺不全,使得人们没歌可唱。许多作为学歌、唱歌、编歌的山歌传习馆已不复存在。歌圩逐渐恢复后,由于许多优秀的老歌手和壮族民间文艺的传承人逐渐逝去,许多歌圩文化慢慢地从全民性转变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许多优秀的作品消失在茫茫的旷野间。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对弘扬“三月三”文化的支持力度也不是很有力。从近年的情况看,广西各地“三月三”文化--壮族歌圩的举办方式民间自发组织多,政府扶持的少。歌圩这种纯粹的公益性文化娱乐活动,没有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是通过收集善款或向社会各界募捐筹集而来。由于举办盛大的节日活动开支很大,活动费用短缺困扰着歌圩发展的步伐。以崇左市为例:目前仍盛行或半盛行的歌圩有207个,占59.3%,已经停办或濒临消失的有143个,占40.7%。

资料七: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壮族“三月三”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壮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已成为民族文化创新传承标杆。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歌圩文化,对于“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推动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把文化旅游作为广西旅游的重点来抓,因势利导,切实保护、传承和发展好广西壮族“三月三”文化瑰宝,推动“三月三”壮乡文化走出广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资料八: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饭和彩蛋,先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从1993年起广西开始举办民歌节。人们在民歌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民歌成了飞架于广西各民族与全国各兄弟民族及世界民族之间的彩虹。

为了把民歌节办得更具特色,从1999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9月或10月或11月在南宁举行。与民歌节同时举办的还有时装大赛、壮族节日联欢、全国少数民族孔雀奖声乐大赛、旅游美食节、广西山歌擂台赛以及经贸洽谈会等活动。历届艺术节举办以来,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赞誉,影响力不断扩大。

资料: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这是全域旅游连续第二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出国家层面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视,广西的“三月三”壮乡文化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结合“给定资料1-3”,概述“三月三”活动的主要作用。(10分)

要求:(1)准确、精练,条理清晰;(2)不超过150字。

(二)根据给定材料4-5”请你对广西歌圩”功能作用进行总结。20分)

(1)准确、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200字。

(三)根据给定材料6”提出推动广西“三月三”壮乡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对策建议(20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层次分明,有逻辑性;(3)不超过300字。

(四)资料七提到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结合给定材料,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第一题

1、歌舞交流。既有广西本地的“山歌”,也有外省区市的歌舞,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2、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既有广西传统手工艺术,也有广西传统文化的展示。3、表达爱情。通过活动,感受甜蜜温馨的情感氛围,寻找心目中的有缘人

第二题

广西“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它具有五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宣传教育的功能。通过山歌演唱、文艺表演等形式,把传统民族文化与各种国策民规宣传相结合,使各族群众在歌圩活动中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

二是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的功能。用方言传播壮族文化;通过自愿参与,自娱自乐的轻松方式陶冶情操。

三是人际交往、促进和谐的功能。通过共同的语言,共同心理特征和共同的习俗促进人际交往,用同欢共乐的方式,加深彼此的情谊和民族团结

是商品荟萃、繁荣市场的功能以它特有的方式刺激城乡经济的供需两旺。大的歌圩,商品交易额达600—800万元。

第三题

问题一:文化传承出现断裂。受历史影响,壮族“三月三”文化曾经有段时间失传或销声匿迹。对策:加强对“三月三”壮乡文化历史的整理和发掘。

问题二:文化作用逐渐缩小,面临发展尴尬。大家娱乐消遣方式增多,大多数壮族人听不懂壮语山歌,对山歌的热情变淡,活动主角由年轻人变为中老年人,歌圩的作用也不是倚歌择偶或是祈福丰收的重要方式。对策:坚持从小学抓起,加大壮语教学的普及推广力度,加大对壮语山歌的宣传,扩大影响力。

问题三:民间文艺传人缺失,壮族歌圩这一“三月三“文化代表难以回归本色。大量年轻人出去打工,广大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山歌无人唱,歌师无处传。对策:政府资助开办学歌、唱歌、编歌的山歌传习馆,通过师承、学院培养等方式培养新的歌手和壮族民间文艺传承人

问题四: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对策: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推动“三月三”壮乡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

第四题

扬壮乡文化 助广西腾飞

1993年广西民歌艺术节举办以来,每年的金秋时节,广西就成了成了歌的海洋,成了民歌眷恋的地方。伴随着歌声飞扬,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

以歌圩为代表的广西“三月三”壮乡文化,是数千年来广西民族文化的凝聚和传承,是生活在广西这块热土的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滋养广西发展进步的最好营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要在2020年全国建成小康社会,肩负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更加需要弘扬壮乡文化的力量,助推广西经济腾飞。

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广西,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如大地飞歌,不仅成为了民歌的舞台,更成了为世界了解广西、广西联系世界的重要桥梁,正常化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成了推动广西经济走向世界的纽带。

要积极推动壮乡文化走出广西。首先要深度挖掘壮乡文化的内涵。要组织力量对以歌圩为代表的“三月三”壮乡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把其优秀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大众广为熟知。要坚持从小学开始进行“双语”教学,政府要加大投入,资助开办学歌、唱歌、编歌的山歌传习馆,通过师承、学院培养等方式培养新的歌手和壮族民间文艺传承人要坚持推陈出新,为壮乡文化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和时代元素,让广大青年更为乐意接受和传唱,要把桂林山水旅游文化、百色河池的红色经典旅游文化、巴马的长寿旅游文化等融入到“三月三”壮乡文化里面来,为壮乡文化走出广西提供支持和帮助。

要坚持文化与经济结伴同行。文化作为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相伴而生、相伴而行,才能实现相得益彰。广西作为经济后发达地区,更要坚持文化与经济的相伴,通过壮乡文化的纽带作用,提升带动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文明素质等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推动广西壮乡文化发扬光大。

公魁教育带着自信,伸出双手,欢迎进入面试的朋友们报班面培,特别是选调生的无领导小组面培,全区只有公魁教育有担任过这种面试的优秀师资!全区别无分店。

2018年事业单位笔试5月26日进行。公魁教育欢迎信任的朋友们报名报班培训。

报班热线:15277183717, 13707879417  总校培训地点:南宁市民族大道45号金融大厦4楼

分校报班,请联系百色、钦州、玉林、柳州分校。



公魁教育 (编辑:公魁教育)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