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公魁教育官方网站Welcone to NBS Survey Office in Nanning
咨询热线 15277183717

课程介绍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考试信息 > 公务员考试 > 国家公务员 > 备考资料 > 申论备考 > 正文

申论多棱镜一:追根溯源篇

更新时间:2018-10-14 10:41:00点击次数:5731次字号:T|T

有关面试的四篇文章发出后,引起朋友们的关注。有的朋友提出:现在正是孩子们备考笔试的时间,建议先发此类文章。据此,我们先推出申论相关文章5篇,然后再交替发出。感谢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考公的朋友们加172403085群交流。

“申论”一词,取自《四库全书》的“申而论之”。从字面上理解,“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因此,我们对申论一词,可以理解为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提出对策,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议论文。

从近代史来看,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最早来源于英国,我国的公务员竞争式考试制度更多的是借鉴了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办法。但是,正如1933年美籍华人罗纳德.S.苏说到的:“中国的科举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传播,并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实施和发展行政精英制度的基础。毫无疑问,美国的公务员竞争考试的特点主要来源于英国,而英国的公务员制度来源于中国。”在一定意义上说,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先祖”,现行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回归和升华。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民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结束。

纵观科举考试制度,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迪。

第一、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立科目进行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体现出一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文化精神。其实质是从读书人中选拔优秀者授予官职。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开启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先河,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第二、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儒学的传承和普及,带动了民间大人崇尚人文、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更重要的是从宋代开始,科学实现了不论出身、地位、贫富,平民均可通辑,这大大拓宽了政府选用人才的范围,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有才之士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理想。另外,由于科举制度规定了学习和考试的内容,让广大的读书人找准了方向,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起到了延绵不断的传承。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为现今唯存的文明与此是有极大的关联的。

第三、对传承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能够成为唯一屹立不倒的文明古国,与我国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有着极大的关联性。

下一篇:我们将就申论考试和科举考试制度的异同、借鉴以及这种人才选拔方式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等进行探讨。敬请大家期待。如果大家有好的意见建议,欢迎交流,我们将积极吸纳并融入话题之中。

注:欢迎转载,但须署名老马并注明来自公魁教育,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公魁教育 (编辑:公魁教育)
在线咨询